“献血有益自己,又能帮助别人,何乐而不为呢?”
——记冀州市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银奖获得者韩海平
通讯员 杨万宁 杨志斌

“献血肯定大有好处,有益于社会,有备于家人急需,仅从个人健康角度来考虑,献血也是很有必要的。”冀州市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银奖获得者韩海平用如此实在坦诚的话语这样评价自己的行为。
韩海平是冀州市某企业销售部经理,经常外出联系业务。上世纪90年代后期,他去杭州出差,在当地武林广场看到一辆献血车。当时,韩海平正与朋友一起跑步锻炼,看到这个新鲜事物不禁凑了过去,并随着献血的人们上车做个体检。第一次体检,因为刚刚运动的原因,显示血压偏高。半小时后,再去检测,血压正常,其他指标都正常,这种情况下,韩海平第一次捐献了400毫升鲜血。
我国沿海东部地区比内陆城市的思想观念要先进得多,在那时,杭州当地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无偿献血对于献血者健康的益处,人们普遍认识到,献血可以降低血脂、血粘稠度,提高新陈代谢,激发人体活力。韩海平说,自己开始献血的目的也谈不上多么高尚,只是从自身健康角度来考虑,觉得自己应当献点血。“因为长期做业务员,应酬偏多,营养过剩,长期以来势必在体内积累成病。通过献血,输出多余的营养,又能挽救生命,救人于危难,何乐而不为呢?”韩海平笑着说道。
传统观念里,一些人对献血不理解,甚至有恐惧感,认为一滴血要靠大量粮食摄入才能补充,献血会导致营养不良。对此,韩海平也有自己认识:早些年,人们生活条件较差。那时候,就算是商品粮、富裕户,一个月只有三两油的指标,人们吃不饱营养达不到,抽点血容易头晕。而现在,有些人一顿饭就能吃掉二三斤的油脂,大多数人不是营养不良,而是过剩。这种情况下,献血不但无害,反而大有益处。其实有些人不愿意参加无偿献血,大都是因为这方面知识的欠缺,是一种心理恐惧。以他自己的感觉来看,献血没什么可怕的,“针扎进去也不疼,也就像蚊子叮一下。献完血,完全没有什么劳累不适的感觉,甚至觉得轻松舒适”。他对护士说:“像我这种身材,1米83的个头,95公斤的重量。能不能换个大点的袋子。一次献血600,甚至800毫升也应当没问题。”采血护士耐心的解释说:“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,规定每次献血不能超过400毫升的,两次献血间隔为6个月,欢迎您半年后再次奉献爱心、挽救生命!”
自第一次献血后,韩海平差不多隔半年就献血一次,至今已经无偿献血累计6400毫升,曾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银奖。他说, 自己55岁的年龄,血压、血脂、血粘度一切正常,应当得益于这几年的献血经历。由于工作关系,免不了酒席应酬,但通过献血前体检,他时常注意转氨酶等健康指标,这样也易于控制饮食,锻炼身体,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在韩海平的带动下,他身边的好多同事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,不仅感受到了献血给身心带来的益处,也为社会奉献了一份爱心。